幼兒耐性低 學習等待的重要

家長園地

撰文:樂善堂梁黃蕙芳紀念學校前校長伍家珍女士

 

幼兒的耐性總是較低,難以容忍等待。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適當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行為,抑制衝動與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標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建構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個體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媽媽,我現在就要到公園去,現在就去,我不要等啊!」為甚麼「等待」對幼兒來說這麼困難?為甚麼當父母在打電話、在超市購物排隊或為客人準備飯菜時,兒童的耐性總是這麽低呢?

 

等待是孩子成功的印記

20 世紀 60 年代美國心理學家米歇爾教授進行了一個軟糖實驗。他把一群年約4 歲的孩子帶到一間陳設簡陋的房子,然後給他們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軟糖,就只能吃一顆;如果 20 分鐘後再吃,將獎勵多一顆軟糖,總共可以吃到兩顆軟糖。在米歇爾離開後,有些孩子已急不及待把糖吃掉;而另一些孩子則耐住性子、閉上眼睛或頭枕雙臂作睡覺狀;也有孩子用自言自語或唱歌來轉移注意,消磨時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通過觀察,米歇爾發現有三分一的孩子馬上吃糖果,有三分一的孩子則一直等米歇爾回來,兌現額外獎勵後才開始吃,另外三分一的孩子一開始堅持,但後來卻忍耐不住放棄了等待。

米歇爾繼續追蹤研究參加這個實驗的孩子們,直到他們高中畢業。追蹤研究的結果顯示,當年馬上開始吃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得缺乏自信,與同齡者相處不好;等到最後才吃糖果的孩子則交際能力強、有主見且學業出眾。「等待者」較「不等待者」的考試成績平均高出 210 分。實際結果說明,能等待的那些孩子,其成功率遠遠高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就上述實驗,米歇爾提出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 ─ 能夠堅持等待就是能夠延遲滿足,具有延遲滿足能力的孩子在成人後較容易獲得成功。

 

讓嬰兒學習等待一會

忍耐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但它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孩子學習忍耐前必須具備「估量、理解時間的能力」和「領會因果的能力」,然後我們才可以培養忍受挫折和延遲滿足的能力。

零至 18 個月的嬰兒只有兩三分鐘的忍耐力。即使如此,我們也必須讓新生嬰兒學會等待一會兒,鼓勵嬰兒忍耐是從簡單地告訴他開始的。當他聽到您的說話,他就會開始考慮稍後將出現甚麼,因此父母可以一方面為嬰兒預備他的需要,一方面用說話描述您為他預備了甚麼。當幾個月大的嬰兒聽到您的說話,他便會停止煩躁以此表明他已經懂得你的說話,因為語言聯繫著因果思維,所以它幫助嬰兒學會延遲滿足。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小朋友晚晚尿床 非能自控?

家長園地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發展得好和快,就算未必能勝人一籌,也不要落後於人。在醫學上,有個情況在「病」和「生理」之間,令父母和孩子都感到十分困擾。這就是「小兒夜遺尿」。

 

小兒夜間遺尿本是生理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如果到了 5 歲後仍然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排尿而尿床,這便是問題。小兒夜遺尿可分為兩種: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是病理性的原因,例如脊椎柱裂等,或發育遲緩等。而繼發性則指孩子原本已得到控制能力,但是後來因某些原因而失控。最常見的原因,是無原因的發展遲緩。

 

藥物、理療、生活 三方配合

在中醫角度而言,尿液的生成與多個臟腑有關。其病因多為腎氣不固、脾肺氣虛和肝經鬱熱。在臨床上,以腎氣不固為主。有別於成人的遺尿或小兒的繼發性遺尿,一般透過幾個月的治療,情況必會好轉。但是在治療上,必須配合藥物、理療和生活上配合。

中藥治療:以藥粉的桑螵蛸、益智仁、全櫻子、五味子、山藥、桑寄生為主

 

理療方法:針灸及按摩,以背部膀胱經和腎經為主

 

嚴格戒口:忌進食生冷食物和飲料,避免進一步傷害腎氣

 

食療:以合桃、茨實、淮山等佐膳或作甜品

 

睡前熱敷:每晚睡前可用熱敷背部膀胱經的腎俞穴,如果想效果更顯著,可用小茴香、白胡椒粒或花椒炒香炒熱後,再用布袋包裹熱敷。

 

原來,夜遺尿的情況並不罕見,而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完全康復。所以,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孩子順利過度這個階段。如果家長處理不當,有可能影響他們的自尊心。所以,請正式找醫生檢查清楚此情況,才可真正幫助孩子。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各區小學開放日一覧表

家長園地

分區學校名稱日期時間地點開放日名稱聯絡電話傳真電郵地址學校網址
香港東區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13/8/202209:00-16:00筲箕灣愛信道39號小一入學資訊體驗日2915414025390988[email protected]http://www.ccckeiwan.edu.hk/tc/
香港東區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4/9/202114:30 – 16:30香港筲箕灣愛信道39號2022 小一入學資訊體驗日2915414025390988[email protected]http://www.ccckeiwan.edu.hk
九龍城區黃埔宣道小學16/7/202209:00-13:00紅磡黃埔花園德豐街21號學習成果分享暨開放日20222336774221428096[email protected]http://www.apsw.edu.hk
九龍城區保良局何壽南小學11/9/202109:00-12:00網上進行五十周年校慶線上開放日2326262723283261[email protected]https://www.plkhsn.edu.hk
九龍城區聖公會聖十架小學11/9/202114:00-15:30

九龍城沐虹街9號

﹝啟晴邨﹞

認識校園 科技探究大發現2320493123277104[email protected]http://www.skhhcps.edu.hk
觀塘區聖公會基樂小學11/12/2021

9:00-10:00

(第一場)

11:30-12:30

(第二場)

牛頭角樂華邨聖公會

基樂小學

健康人生嘉年華暨奧林匹克數學比賽2755561127508790[email protected]https://www.skhklps.edu.hk/
深水埗區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

小學

21/5/2021

第一場

11:00-1300

第二場

14:00-16:00

網上進行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課程簡介日2776845327768452[email protected]http://www.luaaps.edu.hk
深水埗區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

小學

16/10/202114:00-15:00網上2021-2022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小學課程簡介日2776845327768452[email protected]http://www.luaaps.edu.hk
黃大仙區嗇色園主辦可立小學11/12/202111:00-16:00九龍慈雲山雙鳳街88號嗇色園100周年暨夢•創可立25之探索小宇宙@可立2321600323217710[email protected]https://www.holap-p.edu.hk/
北區鳳溪創新小學11/9/202114:00ZOOM網上視訊網上學校簡介會2639220126727090[email protected]http://www.fkis.edu.hk/
大埔區

聖公會阮鄭夢芹銀禧

小學

18/9/2021

10:00-11:30 &

14:00-15:30

新界大埔富亨邨第四期銀禧夢飛行2666060626678051[email protected]http://www.skhycmcj.edu.hk/
元朗區鐘聲學校16/7/202210:00-11:30鐘聲學校禮堂鐘聲學校小一入學資訊講座2476250524701798[email protected]https://www.chungsing.edu.hk/
元朗區鐘聲學校18/9/202114:30-16:00鐘聲學校禮堂鐘聲學校小一入學資訊講座2476250524701798[email protected]https://www.chungsing.edu.hk/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未適當處理幼兒不安感 或加劇分離焦慮

家長園地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即將又踏入開學月,有很多幼兒在第一次到幼稚園上學時,都會哭泣不斷。但也有幼兒不需要任何適應期,便可開心上學去,因為家長能讓他們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模擬的練習。對幼兒來說,入讀幼稚園可能是他們第一個重大挑戰,因為有些幼兒是在入讀幼稚園時才第一次真正與家人分離,但只要讓他們有足夠時間,漸漸熟悉了學校環境之後,就對幼稚園的生活産生了安全感,自然不會哭泣了。

 

而最困擾家長及教師的,大概是入讀數周後,幼兒還在上學時持續哭泣或明言抗拒回校。情況好一點的,可能會不喜歡參加課外活動,再嚴重一點的可能會拒絶上學,有些極端的例子甚至會不允許父母離開自已的視線範圍,這些都是分離焦慮的問題。

其實,幼兒不適應與家人分離,可能還有深層次的原因需要跟大家深入理解。例如有些幼兒在初生時因體重不足,或身體有毛病而要入住嬰兒深切治療部,或因生病而需要住院或做手術,雖然這些醫學支援對他們而言是必須的,但也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經歷了一些心理創傷經驗,自此可能害怕陌生人或陌生地方,容易產生分離焦慮,他們的安全感比別的幼兒低。

 

有些可能是雪上加霜的情況,就是遇上幼兒不容許家長上班,或因需要將幼兒交托給褓母照顧,但幼兒不願意被留下,家長考慮了現實的需要,在情急下必須與他們強行分離,或是說謊欺騙他們,由於家長誤用了不適當的方法,結果加強了他們在嬰幼兒時期的不安全感覺。所謂心理創傷經驗,其實是一些造成他們心理上害怕的事件。

小時候一些與家人分離,而且家長沒有好好處理的事件,是造成幼兒缺乏安全感的主要原因。諷刺的是,有些只是照顧者在他們的日常生活裡,沒有提供足夠安全及溫飽的生活環境,更重要的是經常更換照顧者或地方,而且照顧的手法有很強烈的對比,令他們在上學前已經歷心理適應上的考驗。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教育孩子只為升小?親子教育更重要

家長園地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記得當年長子希哥入讀 K1時寫過﹕「孩子,你開心開學嗎﹖」事隔一個學年問孩子「你快樂嗎﹖」答案不用考慮。太太與我萬分慶幸及感謝幼稚園的愛心及努力,希哥每天都很快樂,每天都扭著要上學(尤其要與老師見面)。有心人不忘提醒﹕「準備報考小一時我再問你一次啦,你快樂嗎﹖」可謂一盤冷水。

 

升小成家長最大陰影?

 

聽過不少家長訴說,幼稚園三年之中,最大陰影就是升小,到底要為孩子做多少﹖要不要安排面試班?要不要惡補英文或禮貌(沒有寫錯,坊間真的有訓練班惡補禮貌)?或者十八般武藝之中,要有十六般武藝就夠嗎﹖還是要學習冷門的技能,務求突圍而出呢?例如學習魔術或雜技一類。家長與小孩都忙記了享受快樂的親子時間,尤其當一切活動都有目的時,心態亦隨之而改變,孩子可能對興趣班已不再感興趣。

父母擔心選擇心儀小學  製作履歷表

 

尤其 K3 學生踏入 6 月的「報校旺季」,家長與孩子面對抉擇,要報 10 間還是 8 間小學,作為爸爸,你很希望只報讀一至兩間心儀小學,但你會否擔當得起「阿仔無書讀」的責任呢?

 

另一難題肯定是製作履歷表,到底要有多精美呢﹖不少學校都表明最多只收 4 頁紙,但眼見其他家長為孩子撰寫的「工作報告」厚如招股書,精美程度直逼蘋果電腦的簡介書。你望一望孩子,不見得他特別醒,也不是超級「靚仔」,你夠膽只做 4 頁履歷表嗎﹖

「升小」與「做人」的抉擇

 

總結希哥一年來的幼稚園所得,最矜貴的不是「學術表現」有多佳,而是學會與人相處與禮貌,當然我最感激是老師特別指導希哥「要愛爸爸,爸爸努力工作」,令我在孩子心目中由「成日唔見的人」,而變成「珍惜見到的人」。這些教育對於升小,未必有幫助,但這是親子之間一生一世珍而重之的價值。

 

回想一下,幼稚園專門培育你的孩子「升小」,還是「做人」?同樣問題,身為家長的你,教育孩子是目的只為「升小」嗎﹖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建立父親威權 真的需要嗎?

家長園地

撰文: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

 

自從被髮型師剪了一個金正恩髮型後,我不斷思考應否在家向一對子女,實施「金正恩式管教」,以強權宣揚對爸爸的個人英雄式崇拜,藉此挽回我在家中的地位及權威,執行「偉大父親領導人」,正準備在所有房間掛上自己的英偉照片,播放「愛爸爸」歌曲,可惜還未實施已宣告失敗……

 

應從小向孩子建立權威?

 

不少朋友都會提醒筆者要趁孩子還小的時候建立權威,否則到長大後就不會獲得尊重。朋友一番好意,都是根據他們小時候怎樣被「教導」或「教訓」,然後對爸爸的又「敬」又「畏」,到長大後與父親關係也不錯,所以得出結論是「棒下出孝兒」、「唔得唔聽話」。

有朋友分享親身「捱打」故事是「由於每天都被打,有大有小,已經習慣喇」,有一晚感到奇怪,因為未被人「教訓」,睡前更不忘提醒父母「打唔打呀?若唔打,我去瞓喇……」充滿黑色幽默。但幸好朋友本性善良,長大後沒有報復心理,也沒有成為殺人犯。

 

拆解真正父權威力

 

如何建立父親的權威是千古難題,我反而問「為甚麼一定要建立父權?」目的是方便管理嗎?一聲令下指揮若定,所有子女乖乖聽話;或又有多少是滿足自己的權力慾,「我是阿爸,你是子女,我說話你便要聽。」更甚者是「我說一就是一,子女沒有權利說二。」我相信,倘若我是這樣的「強權型」爸爸,自己也不會覺得快樂,因為我的爸爸也非如此霸道,一直以來從未「主宰」我的升學、就業等等的決定,除了小時候考試、默書取得近乎零分時,會狠狠贈一句「你搞乜?」一句話我已心底發毛,我覺得這才是父權的威力。

 

身教比管教重要

 

說回我的「金正恩管教」,長子希哥經常因為換衣服而鬧脾氣,對話經常如下,太太或我﹕「換衫喇﹗要出外啊﹗」我不斷盡力表現父權(假扮)怒斥說︰「快去換衫,快快快﹗」希哥擾擾攘攘卻未見行動,太太按捺不住﹕「仲未換衫?有無搞錯﹗」希哥搶答﹕「爸爸不肯幫我換衫﹗」我:「我話幫你換,你又唔換,快過來。」希哥大發脾氣﹕「我要自己換。」正常的我會氣上心頭,由假扮演變成為真的發怒前,希哥急步走過來抱住說﹕「今日父親節,父親節快樂﹗」我感覺似曾相識⋯⋯ 身教比管教重要,「金正恩管教」就更不需要,自動擱置。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炎熟天氣只想留在冷氣房 小心得出冷氣病?

家長園地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這個夏天真的是「熱焫焫」!面對驚人的高溫,一家大細總會想留在冷氣房內。除了中暑的個案增加外,有不少患者均有「作感冒」症狀,患上冷氣病。因為天氣愈熱愈容易貪戀冷氣,當從冷氣房裡走出來時,相等於一個季節的溫差,在這種「忽冷忽熱」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患上感冒。

 

人體最適合的溫度是 24.5 度至 25.5 度,但不少辦公室的中央冷氣卻經常設定在 15℃ 至 20℃ 之間。上班族每天都要坐在辦公室工作 8 小時,學生長期留在課室,當長期處於低溫度環境,會出現「冷氣病」,病徵包括頭痛、頭暈、易倦、鼻敏感及流鼻水等。

而且,呼吸道長時間暴露在乾冷空氣中,令黏膜水分不斷散失,冷空氣又使黏膜微血管收縮,腺體分泌更減少,結果呼吸道黏膜變得更乾燥。不但產生喉嚨乾癢的現象,更會加重鼻敏感。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有效預防冷氣病的小錦囊:

 

  1. 做好保暖措施 避免痛症

如果冷氣的出風口對著頭部,會刺激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寒凝則令氣血運行受阻不通,「不通則痛」,結果引起頭痛。更甚者是冷氣直吹,造成不少慢性痛症,如關節炎、膝痛和腰痛等隨之加重。最簡單的保暖措施,當然是避免直接被冷氣直吹,和多穿一些保暖衣物。在進入有冷氣的地方前,可以先搓暖雙手;然後遮掩鼻子,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鼻腔,刺激鼻粘膜,誘發鼻敏感。除此之外,大家應長備披肩或薄外套,避免頭部及頸部長期對着冷氣,引致頭痛。

 

  1. 保健茶療治冷氣病

大家平日在午後經常吃零食提神,不妨多吃紅棗、黑糖、陳皮和薑水等食物,這些食物不但不會致肥,更能促進血液循環。若非患有鼻敏感的人士,又想紓緩呼吸道乾燥,平日應多喝白開水或蜂蜜水。另外,亦可以一湯匙黑糖及3片薑,用熱水泡 20 至 30 分鐘,即可飲用。大家也可以吃一些滋潤性較高的水果,例如 梨,因為梨具有滋養肺胃、生津止渴和滋潤皮膚的作用。

而患有鼻敏感的人士,可飲用此茶療紓緩冷氣病:

材料︰蒼耳子 3 克、辛荑花 12 克、薄荷 6 克和杏仁 9 克作茶療

做法︰

步驟1:先把材料放進茶袋中,加入 90度 的温水,然後焗 15 分鐘。

步驟2:再以蒸氣薰鼻大約 1 分鐘,因為當中的精氣有薄荷的揮發油,能有通鼻塞的作用。待飲品放暖後,即可飲用。

功效︰薄荷、蒼耳子及辛荑花均入肺經,有祛風通鼻竅的作用。杏仁有保持肺部的功能暢順和潤肺的作用。諸藥合用,能有效減輕鼻敏感的症狀。

  1. 常拍打穴位 刺激血液循環

平日可用手指按壓或用手拍打足底的湧泉穴,這個穴位又稱「長壽穴」,可刺激全身血液循環,令身體溫暖和放鬆入睡。另外,肚臍及對下三吋位置都是一些強身健體、補氣升提的穴位,如氣海及關元等。此外,以暖水袋暖敷腹部,也有驅寒防疾的作用。而經常要坐在冷氣房的人,盡量不要長期保持著同一個坐姿,平時不妨做一些簡單的舒展動作,令血液循環,使身體自然溫暖起來。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疫情長時間戴口罩
如何讓孩子學會「睇人眉頭眼額」?

家長園地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

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

家長園地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