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攰呀」如何改善疲累感?

撰文:姚怡超中醫師

 

作為父母,要照顧家庭,又要工作,真的會疲憊不堪。筆者閒時喜歡看清談節目,聽聽名人對生活和人生觀的獨特意見。有次大家談及香港人的生活繁忙,疲倦似乎是必然的「副產品」。但是,大家卻「死撐」說我們並不累,因為人人皆如此,只是正常的生理反應。那麼,這是否真確呢?

 

疲倦其實是一個主觀感覺的表現,所以只有自己才可以領會。有部分情況,可以從行為上表現出來,例如不願起床、說話乏力、缺乏正常體力等。中醫認為,疲勞為害,涉及五臟六腑,主要為脾、肝、腎,首當推脾,屬「虛勞」的範疇。

 

3種疲勞 原因各有不同

疲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其中一個方法是將疲勞分為 3 類:身體、腦力、心理。身體疲勞是最常見,而且亦是大家最容易發覺的。在正常工作後,感到勞累是很正常的現象,在休息後便可恢復。可是如果在休息過後未能夠恢復,或勞累的次數和程度過多,這就是疲態,也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

 

而腦力疲勞是用腦過度所致,最基本的症狀是記憶力下降和專注力不足,其他病徵,包括嗜睡、集中力不足、耳廓發熱、聽力不足等。心理疲倦則是排除身體問題後的心理感覺,可能因為睡眠不足或營養供應不足所誘發。如果多於一個以上的表現同時出現,就很可能會定性為現代人稱的「疲勞綜合症」。

疲勞出現 與五臟失調有關

從中醫角度,疲勞現象的出現,與五臟的失調有密切關係。不同的表徵可與某個臟腑有關,例如氣力不足多與宗氣(肺臟)有關。中醫認為,人體的整體活動,全賴於元氣的狀態。元氣「廩賦於先天,滋養於後天」,是指元氣來自父母之精,既生以後,主要來自飲食水穀精微的補充和滋養,同時要依賴脾胃正常的功能和借助自然界的清氣(即良好的空氣),雖然都是疲累,但是在証形上還是有分別。

 

人大概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體質:

  1. 痰濕體質:這類人不但身形肥胖,而且疲勞痰多,易於睏倦、四肢怠惰、食後胃脘不適、便溏等。除了可以透過中藥調理,也可以靠長期鍛鍊身體改善。包括慢跑、游泳、太極、八段錦等。
  1. 氣虛體質:這類人的肺氣不足,精力缺乏,稍微勞動便有疲勞的感覺。由於肝氣強弱又與人體免疫力有關,所以他們容易生病。其他表徵包括少氣懶言、常自汗出、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微弱等。雖然可鼓勵進行運動,但是需要慢慢開始和慢慢遞增。另外,可以以腹中氣海穴為中心作打圈的按摩,每天 3 次,每次 10 分鐘。此法可以健脾運胃、培本補元。

 

  1. 陽氣體質:這類人整體新陳代謝低,會表現為怕冷、精神萎靡、嗜睡等。除了可考慮服食中藥調理外,還可以「溫臍法」增加腎元陽。方法是用點燃了的艾條在肚臍上的神闕穴上方縣空灸治,每天 2 次,每次 15 分鐘,以感覺到溫暖而可忍耐度為主。

 

  1. 氣鬱體質:多表現為情況不穩、容易憂鬱、沒有堅持力、多疑等心理不平衡的狀態。當然,身體的不適,例如肋部脹滿,睡覺不佳等也會出現。不過,與情志的起伏有密切關係。平日多與人談天分享,是最簡單開導自己的方法。同時,也可以試試「玫瑰山藥粥」。方法是將玫瑰、薏苡仁、淮山加米煮粥,每天1 至2 碗。

 

無論如何,疲勞的感覺是很令人困擾。除了不適外,旁人有時會懷疑是否屬弄虛作假。所以我們必須正面面對,並找到調理的正確方法。不然,疲勞這種亞健康的狀態很可能演變成真正的疾病,那就麻煩了。

Parents Daily 為全港父母提供關於親子育兒、升學的豐富短片和內容,專輯內容包括「有星有Say」、「校長有話兒」等節目。我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為父母們提供培養孩子的資訊,更會邀請幼小校長、名人、資深教育工作者等分享教學、親子心得和實戰經驗,讓父母可以在這裡得到實用資訊之餘,更可認識更多互相分享、互相扶持的同行者。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